(18)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4页。
参见王震中:《中国王权的诞生——兼论王权与夏商西周复合制国家结构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在共和时期的分权体制下,权力和资源分散,法律形态也多元纷呈。
(84)Benjamin Kelly,Petition,Litigation,and Social Control in Roman Egyp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p.180-185,188-193. (85)A.H.M.Jones,The Later Roman Empire,284-602,p.517. (86)参见邬文玲:《秦汉时期民众的法律意识》,《南都学坛》2012年第6期。如何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进行资源分配、用于维护秩序和解决纠纷,这是任何社会的共同问题。在秦代,律与令的功能并无罪名与事制的清晰区分,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效力的稳定性。(122)判罚恰当与否,主要通过官僚系统内部基于统一标准的书面请示和复核等科层性管控机制加以判断。中国传统法的施行由国家公权力主导,以刑罚为重要手段。
一直到元首制初期,并无公权力侦查力量处理刑事案件,但时人并未感觉不便。三、法的施行方式 在不同政治权力结构下,法的执行方式有明显差别。例如,《保障法》第2条之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规定,第4条之提高服务效能规定,第8条之促进均衡协调发展规定,第10条之社会教育功能规定,第15条之符合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作用规定,第17条之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环保、节约的要求规定,第19条之不得降低规定,第35条之均等化、针对性和时效性规定,第36条之便利可及规定,第37条之健康文明、根据居民的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规定,第38条之适合在校学生特点规定,第40条之民族特色规定,第51条之功能、任务和服务人口规模规定。
不得降低、互联互通、向社会公众开放之规定,即是该模式下微观层面的定量羁束性评判指标。均衡协调发展、社会教育功能、均等化、全民阅读、覆盖城乡、标准统一之规定,则是该模式下宏观层面的功能性效能指标。例如,《保障法》第14条之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规定,第15条之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规定,第31条之免费或者优惠开放规定,第36条之配备必要的设施规定。则有必要在共建共享理念引领下,实现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部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公共文化服务相对人等公共文化服务当事人共同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充分协调。
(三)一般性规范特性下的要素指引 一般性规范特性往往依托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并具有被普遍尊重的根据[25]之普遍自洽规范,主要通过在特定效力范围内主体对某一规范的一体化遵守,而彰显出一种一般性要素指引效应。又如,《图书馆法》第13条之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规定,第14条之公共图书馆、图书室规定,第15条之公共图书馆设立条件规定,第28条之配备防火、防盗等设施和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规定,第31条之总分馆制规定,第34条之少年儿童阅览区域、少年儿童图书馆和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规定,第39条之流动服务设施、自助服务设施规定,第40条之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规定。
[23]马春庆:《为何用行政效能取代行政效率——兼论行政效能建设的内容和意义》,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4期。有必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开拓公共文化设施的虚拟化、物联化、移动化、智能化全天候在线服务渠道。[2]董彦斌:《摆荡在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四种光谱:民初宪政新论》,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5期。经营性服务和研究性服务皆应是公共文化设施的衍生功能,往往为不同公共文化设施的专业属性与自身功能定位所确立。
这类思维范式往往着眼于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的形式性[9]和具有一般性普遍内容的自洽性[10]之体系化规范建构,尝试通过客观制度控制来排除不必要的非理性要素干扰。在条件有所欠缺或不太成熟的服务区域,可采取设施联营、兼挂多牌、综合服务的方式,将部分可选项设施的服务功能并存于相关必选项设施来共同完成而不予单设。另一方面,就衍生功能而言。探究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权威象征,即是以彰显形式理性要素的法治权威思维引领下的确定性、可预测性与一般性规范特性为理想类型,来解构作为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定性基准的公共文化设施条款,以发现其在指引规划建设过程中所存续的规则与秩序。
此外,同一类型的公共文化设施在不同层级,其功能配置亦可有所差异,例如,《图书馆法》第22条在设定国家图书馆这一最高层级图书馆的法定功能时,即将普遍公共服务之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没有设置为主要职能,而赋予其更多的管理、组织与研究性服务之责。当然,在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面向,既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也不能仅凭籍手段而使得人自身趋于物化,应最终实现过程与结果统一目标下的有序高尚道德评价。
基于此,应进一步厘清公共文化设施基本类型和分布样态的可达性配置要义。(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的单元要素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的单元要素旨在基于数量结构的定量考量,来明晰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与配置。
存续于《保障法》和《图书馆法》中的相关公共文化设施条款,初步明确了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基本类型和空间格局分布主要样态。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环保、节约与健康文明之规定,即是该模式下微观层面的定性羁束性评判指标。秩序化准据指引更多地是一种表征为法治实现过程和价值评判[11]的法治秩序指引。建筑物、场地、设备与必要的设施之规定即明确了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的硬件设施保障。则有必要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服务对象人口结构、当地文化特色,并结合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现实特点与具体需求,来分别阐明凸显相应确定性准据指引、可预测性模式指引与一般性要素指引之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准据、建设模式与规划要素诸事项的体系化权威要义,以尝试厘清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理性化配置的规范进路。伴随公共文化设施条款设定的初具规模,该领域所涉行为规范的系统变革亦在稳妥地选择推进法治的策略[6]之逐步确立法律权威的过程中同步推进。
例如,《保障法》第4条之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定,第15条之纳入本级城乡规划规定,第15条之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规定。(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的裁量性技术依据 裁量性技术依据往往不受法律规范严格拘束,行政主体可在符合立法目的和法律原则的前提下,自由采取相应措施[34]。
[11]杨春福:《论法治秩序》,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6期。所涉市场配置则旨在凸显通过市场调节或市场媒介,来实现公共部门行为调节过程中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配备。
来源:《法学论坛》2022年第5期。一方面,就核心功能而言。
根据相关规范设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所涵摄数量、性质要素之不同,可将设施规划要素界分为单元要素与属性要素。相对充裕的各类资源支撑当然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效能化保障,但并非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有必要在流动人口较多的人口流入区域,适当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并丰富其不同类型配比结构。公共文化设施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最低限度服务设施供给,在这一功能性定位前提下,所涉技术依据往往只是确定该类规划中设施的种类结构、数量规模及布局安排诸要素的一种非拘束性参考依据。
存续于《保障法》和《图书馆法》中的相关公共文化设施条款,初步明确了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的各类裁量性技术依据,大致可概括为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和交通条件这五类。最终根据相应规范系统涵摄的不同数量、性质要素,可将其界分为自成系统独立单位的单元要素和统称对象性质及其关系的属性要素。
一方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部门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的实施性行为指引,即该模式下凸显组织性服务供给的鼓励、支持、吸收,其旨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相对人实现参与所需的目标、形式和环节规范表征之参与制度空间[36]。最终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所列明的时间进度、环节步骤和具体措施,将该类标准体系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规程指引落到实处。
基于此,根据所涉准据的不同规范拘束程度,可将其界分为羁束性准则依据和裁量性技术依据。以便该类主体基于契合相应立法目的、原则的根本立场,在法定的范围、幅度内来展开行为评判,从而做出是否采取行动抑或采取何种行动的裁量决断。
特别是在我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的新形势背景下,厘清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在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呈现的不同权威要义,以指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理性化配置,进而切实提升所涉权威象征的科学性水平,或许更显其现实意义。则应在与所承载核心功能不相冲突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区别规制。例如,《保障法》第二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和《图书馆法》第二章设立、第三章运行之规定已分别就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事项予以了列明,特别是《保障法》第14条就十六类主要公共文化设施予以了列举式规定,并基于此大致确立了相关设施规划建设的规范要点。五、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设施规划要素权威要义 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设施规划要素权威要义旨在于作为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定性基准的公共文化设施条款指引下,列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的体例框架与内容要点,从而为所规制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活动,提供清晰、明确的一般性要素指引,以确立普遍自洽规范。
另一方面,就裁量性技术依据而言。则应围绕该核心功能并结合不同设施的专业特色,来予以凸显而重点保障实现。
其二,对象一般性主要立足于规范调整对象平等关涉不同个体的基本考量,来推动实现所涉规范在共同体维度的抽象干预,而不是仅局限于个体意义的人或个殊化行为。可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这六类具有一定基础资源、人文科技环境与职业结构要求的公共文化设施,设定为各个服务区域的可选项设施。
存续于《保障法》和《图书馆法》中的相关公共文化设施条款,初步明确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作参与导向模式下不同类型公共文化服务当事人的原则性与实施性行为指引面向。基于此,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之意志、对象和适用的一般性[28]要素指引往往更多地通过同一法律规则的反复适用,来凝练必要的规范性调整属性,从而在相应规范系统内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完成对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的不同定量、定性考量。
留言0